原創 薛麗萍 中國環境
塑料污染已經成為威脅環境與健康的全球環境挑戰。中美兩國日前發表關于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其中指出,中美兩國決心終結塑料污染,并將與各方一道制訂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塑料污染(包括海洋環境塑料污染)國際文書。
中國的治塑之路進程如何?終結塑料污染,我們還需做出什么?
塑料治理需依托全鏈條、系統化治理模式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主任鄭平表示,塑料議題是一個復雜性的問題、全球性的問題,要從全產業鏈的角度看待塑料議題并從中識別關鍵點,要正視和考慮治理方案的復雜性。
“無論是塑料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還是產生的碳排放問題,都要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去看待。以塑料產生的碳排放問題為例,從全生命周期來看,末端治理環節的碳排放占比較高。因此,這一環節就需要出力更多。”他說。
近年來,國內塑料污染治理的相關政策頻頻出臺,對于塑料污染治理的目標日趨清晰,管控也進一步嚴格化。
2020年,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推動中國塑料污染治理進入全鏈條管理階段。
“2007年,我國印發的《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明確了針對塑料購物袋的禁限措施,這類政策僅針對單一塑料產品。隨著政策不斷升級,我們目前更主張全鏈條、系統化的治理模式。譬如,《意見》以問題為導向,對塑料污染的源頭生產、流通、消費產品替代,回收處置、垃圾清理等全鏈條、各環節作出部署。”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的譚旖琦表示,其所在的課題組持續參與了我國塑料污染治理相關政策的起草和評估。
2021年9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意見》進一步拓展、細化及落實。
2022年7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印發《關于扎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
“《方案》更強調對重點領域不合理使用的管理,同時提出了控制向自然環境泄漏塑料的塑料污染,針對塑料再生利用也進一步拓展了解決方案。同時,對此前較為熱門的‘可降解塑料替代’,提出了需要科學評估其對解決塑料污染真正的價值,避免走入不合理的實施路徑。系列政策都體現了我國塑料污染治理政策其實是圍繞全鏈條、系統化治理模式,在不斷探索中動態發展。”譚旖琦表示。
關注快遞、外賣行業的無效替代等現象
塑料包裝制品形式多樣,是當前塑料污染治理的關鍵領域。譚旖琦介紹,課題組的一項研究顯示,我國一年用于包裝生產的塑料總量約為4500萬噸,約占全國初級形態塑料產量的一半。其中,大量的塑料包裝是一次性使用便被廢棄性質。
“需要注意的是,外賣、快遞行業由于在我國生活消費領域的廣泛性、深入性和新興性,是塑料包裝管理應重點關注的關鍵領域。”譚旖琦說。
但是,在課題組研究觀察中,仍發現了重點行業暴露出的問題。一是另類替代與無效替代現象突出。主要表現為外賣使用陶瓷、不銹鋼餐具、錫箔紙替代塑料,而前者難以重復利用,缺乏有效回收,造成更大的浪費,以及使用主要材料為樹脂的無紡布袋進行替代,亦是無效替代的典型。
二是過度包裝問題突出,例如,箱外套袋、膠帶過度纏繞等現象比比皆是。“目前,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的要求主要針對食品和化妝品行業,對于其他行業的覆蓋非常有限。快遞行業也有相關限制的行業標準,但是實際實施起來難度非常大。”譚旖琦說。
三是原裝直發界定不清晰。例如,對于電商快遞不再二次包裝的要求,經仔細研究發現,這一界定是指電商打包好的快件,寄遞企業不再包裝,而非原裝直發。“在物流打包過程中,電商打包的快遞塑料包裝其實是占主要部分的,快遞企業二次打包本來就很少出現。因而,此類界定或許會導致限塑時避重就輕。”她解釋。
四是回收環節的設計注重投放數量,卻忽略空間布局,導致回收裝置形同虛設。“譬如,我們調研發現,很多物流企業為響應政策,在快遞中轉站也設立了包裝回收箱。實際上,消費者很少在此拆快遞。”她說。
對此,我國在‘十四五’時期也制定了一整套的管理方案,包括在源頭設計限制商品的過度包裝;在使用環節督促平臺制定減量規則;在回收環節強調加強企業合作;在廢棄環節減少公眾隨意丟棄塑料包裝的現象等。
課題組建議對禁限路徑進一步科學評估,重點推進綠色包裝開發;差異化管理塑料細分品種,制定環境泄漏率和回收率量化目標;建立全品類塑料回收與梯級利用,促進高附加值回收產業內循環。
積極有效地管控人為泄漏,加強公眾參與
“泄漏到環境當中的塑料才真正產生污染。塑料不等于塑料污染,我們不能妖魔化塑料。”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秘書長王永剛表示,中國目前塑料主要有兩種處置方式,一是回收,二是隨著生活垃圾的處置方式進行焚燒和填埋。真正泄漏到環境當中的塑料總體不多。
“塑料污染的本質是環境泄漏,如何去積極有效地管控人為泄漏是治塑的重要方式。”王永剛說。
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項目經理陳思敏認為,公眾參與減塑的潛力非常巨大,推動公眾提升減塑行動意識需要選擇合適的行為干預場景,并提供豐富的減塑環境知識與參與渠道。
社區以青少年藝術實踐、流動繪本館等形式開展減塑公眾教育。陳思敏供圖
“近年來,由于新的垃圾分類制度推行,以及全國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的試點工作,公眾的減塑意識雖有所上升,但參與潛力未被充分挖掘。”在陳思敏看來, 社區是挖掘公眾減塑參與潛力的最佳場景。在社區實現垃圾分類的基礎上,面向公眾倡導從消費、生活兩個角度減塑是廢棄物減量的必經之路。
全國各地的社區紛紛探索廚余垃圾堆肥、二手物品市集或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減量措施。然而,陡增的塑料垃圾如何減量鮮有社區問津。陳思敏說:“‘白色污染’形勢嚴峻已深入人心,公眾卻無從得知現有的塑料垃圾如何分類才能實現最大限度的回收,也不知道在現有的社區機制下該從何實踐。比如,經過清洗的外賣餐盒是可以被回收利用的,卻因為鮮有垃圾分類志愿者能給予這樣的指導,導致大量的外賣餐盒最終流入了垃圾填埋場或者焚燒廠,難以回歸資源化的路徑。”
“在公眾教育工作中,需要更立體地呈現塑料污染問題對全球生態、人類社會的多層次、多維度的影響,并針對不同人群的認知特點,選擇相應的環境知識內容,提升其減塑動機。我們也期待在社區能夠落地更多的公眾教育項目,將塑料污染治理與社區治理機制實現有機結合。”陳思敏表示。
原標題:《快遞、外賣行業的塑料包裝 另類替代、無效替代現象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