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APP 作者:中環報記者劉秀鳳
“今年10月30日,我們獲得了聯合國‘地球衛士獎’,我們感到非常榮幸,能夠以一件小小的事情獲得這么高的榮譽。”在日前舉行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浙江論壇上,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陳光輝回憶起一個月前得知獲獎的時刻,還是難掩激動。
“地球衛士獎”是聯合國環保領域最高榮譽,每年頒發一次,旨在表彰對環保產生變革性影響的個人、團體和組織。202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收到了2500個“地球衛士獎”提名,由浙江省生態環境廳與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報的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新模式“藍色循環”從中脫穎而出。
今年74歲的陳夏芳,年輕時是一位漁民,現在年紀大了不能出海。他在家門口的海灘幫助收集海洋廢棄物,藍景公司以高于社區里塑料回收的價格,向他購買收集的海洋塑料,每月可以增收700元。在他所在的村里,還有16位老人和漁嫂像他一樣,已經為“藍色循環”工作了兩年。
與很多漁民一樣,王振在漁船回港時會通過APP發送污染物的接收請求,隨后會有專業人員上門收集船舶上的塑料污染物、航油污水、廢機油等。這已經成為很多浙江漁民作業的習慣。
世界各國都高度關注海洋廢棄物污染問題,但要解決這一問題面臨三大挑戰:誰去收集海洋廢棄物?收集來的廢棄物去哪里?行動如何可持續?當前,全球的政府、企業、環保組織和志愿者均組織了各種形式的公益活動,但這些活動對海洋廢棄物的管理效果有限,也不可持續。“相對海量的海洋廢棄物來說,志愿者的回收量更多是象征意義,而且志愿者的時間和持續性難以保證,也難以大規模進行操作,所以海洋廢棄物的收集主力軍顯然不能是志愿者。”陳光輝說。
為此,藍景創新了思路和方法。陳光輝了解漁民,也了解他們對大海的感情。“船東和漁民、漁嫂依海而生,熟悉每一片海域,熟悉家門口每一片邊攤,他們是海洋保護最不能缺少的群體,發動他們參與海洋保護才是解決海洋廢棄物收集的有效方法。讓他們利用空閑時間和前門后院入股,加入項目運營,通過海洋保護獲得有尊嚴的收入。這是藍景的重要創新。”
陳夏芳老人和漁民收集的污染物被統一運送到智能裝備“海洋云倉”進行減容減量,可再生的塑料、廢油會被運送到利用工廠,實現循環再生。“‘海洋云倉’是模塊化的物聯網裝備,可以對航油廢水、廢機油、塑料等5種污染物進行破碎壓縮。其中,海洋污染物占比最多的就是航油污水,我們直接就地減量97%,大幅度減少后期的運輸處置成本。”陳光輝說,這樣的裝置目前已經建設運行了65套,每一套都是模塊化和預置化的設計,讓每一座“海洋云倉”都成為海洋生態治理的風景。
近年來,不少制造企業積極履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愿意采購一些價格更高的再生海洋塑料粒子以替代原生塑料粒子。難點在于,要解決海洋塑料溯源、認證問題,也就是證明海洋塑料來自海洋。
為此,藍景公司創建了數字化平臺,將漁民收集、源頭減量、中轉運輸、再生制造融為一體,讓整個海洋塑料流轉更加有效,透明,并使用區塊鏈技術對全過程進行記錄。據陳光輝介紹,他們收集的海洋塑料被統一調運到合作伙伴法國威雅利集團下屬的再生工廠,被加工成食品級的海洋塑料粒子,這些工廠具備FDA認證,讓海洋塑料進入高值渠道成為可能。這樣一來,原本做遮陽網、花盆、垃圾桶的廉價塑料,轉變成品牌商高價值的環保原料。“整個過程全透明,每一步都是用區塊鏈的憑證作為記錄,證明海洋塑料來源于海洋。陸地上撿到的礦泉水瓶價格為3分到5分錢,被證明是海洋塑料后,價格就能達到2毛錢。最終,我們把這些高值溢價的部分反哺到前端,增強了前端的收集動力。”
目前,浙江全省已有6300多名群眾和漁民、10180艘船舶及230多家企業共同參與“藍色循環”模式,共收集海洋廢棄物約10936噸,其中塑料廢棄物約2254噸,減少碳排放約2930噸,有效改善了近岸海域環境。
陳光輝說,接下來,他們將在全國更多的沿海港口建設“海洋云倉”,推廣“藍色循環”行動,讓更多像陳夏芳一樣的老人得到幫助,讓更多的船東漁民加入。
編輯:程維嘉
本作品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聯系電話:010-67175015